忆往昔硕果累累,展未来再谱新篇
——记在京部分自动化界老前辈2010年秋
北京聚会
六十年,跬步前行,携手跨越;六十年,岁月如歌,江山如画。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中华儿女却用一个甲子的“武功文治”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
回望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在农业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自动化水平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建国伊始,我国便开始着手工业自动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于1957年5月产生了由钱学森等29人组成的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1961年11月27日,在天津召开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钱学森被推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开拓广泛而深入的自动化科研与实践新领域。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这些科学家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自动化人在过去的六十年里书写了一段传奇,为祖国培育了大量的自动化人才,如今他们大多已年过八旬,退出了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但是他们对于自动化事业的那份执着与热爱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人,激励着我们去开创工业自动化领域崭新的篇章。
北京的秋天总是伴随着些许的寒意,但湛蓝的天空、柔和的阳光和绚丽的美景却构成了这一年四季之中最好的季节。10月31日,恰逢“第三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前夕,由范忠琪老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和浙江中控集团共同倡议举行的以“健康长寿”为主题的聚会在北京举行,此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多位在京的自动化专家和浙江大学化工自动化专业(现改为控制系)部分老师以及在京校友。
年过八十的老专家们的合影(从左到右依次是:李民选、万学达、李子连、王骥程、夏德海、陆德民)
上午10时许,活动在温馨祥和的乐曲声中拉开序幕,首先由本次活动的主办者,刘长宽先生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致欢迎辞,欢迎各位老前辈的光临,他在贺词中说,各位老前辈是新中国第一代自动化人,对建设和发展我国自动化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各位老前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以及感谢。而后,浙江中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潘再生先生转达了集团董事长褚健先生对各位老前辈长期以来支持的感谢,并由衷地祝愿各位老先生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随后,六位年过八十的老专家们分切蛋糕,和与会者共同分享了写有“健康长寿,自动化仪表”的蛋糕,并接受了晚辈的美好祝福。
老专家们共享蛋糕
聚会期间,多位老师都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角度回顾了我国自动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建国初期,国内工业生产面对诸多问题,技术水平十分落后,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正是面对着国内严峻的形势,充分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提高我国工业自动化生产水平,1957年科委和高教部委托清华大学在举办了首届自动化进修班,学员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设计院所,由此开创了我国自动化这一学科。如今学员们均年过八旬,在各行业的自动化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
活动的组织者范忠琪老师首先谈起了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初期的情景,感慨颇多。他说由于国内自动化的发展属于起步阶段,没有技术积累,所以当时的许多工作主要还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学习新的技术以及了解新的产品,所以当时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诸多困难。面对着各种困难,当时关每位自动化人往往是以爱国主义为支撑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将我国的工业自动化推入了高速发展的道路。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源自内心深处的那份自动化情节,使得范老师对工业自动化仍旧投入了巨大的关注,尤其是国产在线分析仪器的发展。他说,在线分析技术在生物、医疗、环保、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我国在线分析技术的滞后将严重限制整个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对国产在线分析仪器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作为我国第一个化工自动化专业——浙江大学化自专业筹建组的成员,从1956年到2007年,李海青老师在浙大度过了51个春秋,可以说她不仅见证了浙大化自的从无到有,更见证了中国工业自动化成长的整个过程。她说作为一名基层仪表教师,感觉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犹如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而自己更像一个赶车的乘客,似乎永远赶不上汽车的速度。软测量、神经网络、层析成像、信息挖掘与融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而正是技术上的不断进步才推动着整个自动化行业高速发展。在肯定了我国自动化仪表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李老师说:“自动化人应当继承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相信在‘十二五’规划下,我国工业自动化的未来一定更加辉煌。”
吕勇哉老师发表了感言,他为能够看到各位前辈的身体如此健康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将国家工业自动化60年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前30年和后30年。后30年,经历了改革开放,我国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而前30年,他认为更加重要,正是有赖于前辈们辛勤地培育,才使得我国自动化领域不断地涌现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后30年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谈及整个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时,吕老师表示虽然在某些领域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差距,但是依靠着自主创新,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缩短了差距。例如在DCS系统方面,我国已经涌现出如浙江中控、北京和利时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树立了国产自动化仪器仪表与系统的良好形象。对于DCS的未来,他相信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时结合前辈专家的宝贵经验,DCS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席间还有多位老前辈分别作了即兴发言,简单而质朴的语言又一次引领我们走进了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辈自动化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同时也使我们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更加珍惜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渐渐地,在祥和的气氛中活动落下了帷幕。
出席此次活动的所有专家(均七十岁以上)的集体合影
随后的11月2日下午,以此次在线分析仪器展览会为契机,北京浙大化工自动化专业师生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座谈会,共叙师生情。 参加座谈会的有王骥程老师、李海青老师、化自61届、62届、66届、67届、72届、73届毕业生二十余人。学生简要地进行了自我介绍,谈到了工作中的感受与体会。回忆起在浙大的五年学习生活,61届的周禄漪先生说,“玉泉是留给我最重要、最珍贵记忆的地方,每想起那个年代,刻骨铭心的不仅是学业生涯,更是心路历程。老师踏踏实实做人的教导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受益匪浅。”除了对老师的牵挂,同学们对母校未来的发展也给予了厚望。在谈及过程控制学科的设置以及教学特点时,多位同学不约而同地提到,熟悉化工工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自身动手能力强是浙大化自人最大的优势,因此教学中应当在注重向学生传授控制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化工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听到这里,两位老师频频点头表示肯定。
随后,吕勇哉老师发表了讲话。作为王先生和李先生的学生,浙大化自专业第一届毕业生,以及从事教育事业近50年的资深教师,在座的嘉宾中有他的老师、同学和学生。回顾几十年的工作学习历程,吕老师感慨良多,他说工程技术人员的成就体现在产品和科研成果上,而作为老师,他的作品就是学生,优秀的学生就是他最大的安慰。
执手离别,互道珍重。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由于两位老师当夜要返回杭州,座谈会在恋恋不舍中结束。
北京浙大化自师生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合影留念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嘉豪国际中心B座8层
电话:+(8610) 58930088-881\815
Email:zhao.yue@gongkong.com heng.yang@gongkong.com
网址:www.gong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