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利时:锻造工业的中枢神经 |
2007-9-20 1:38:00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供稿
|
第一次听见“和利时”这个名字,记者还以为是个“洋品牌”。经介绍才知道,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家地道的本土高科技企业。公司总裁王常力博士笑道:“这个名字源自国人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 十多年来,和利时人立足自主研发各种先进控制系统产品,业务涉及工业控制系统、核电仪控系统、铁路信号与运输自动化信息化、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电机驱动和传动等领域。截至2006年,和利时品牌下的工业控制系统在十几个行业5000多个工程项目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其中,核电1000MW级核岛及常规岛、600MW超临界大型火电机组、城市轨道交通、全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车载设备在内的多种高端关键装备,更是在与国际先进产品的同台竞技中取得了优势。 国产DCS打破国外垄断 2007年6月8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正式发出主控系统中标通知书,和利时参与主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这标志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DCS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首次进入百万千瓦核电主控系统应用领域,从此结束DCS这一关键重大装备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DCS具有分散控制、集中操作的特点,简单说,它可以指导机器进行生产作业。”王常力表示,“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做百万千瓦核电站控制系统的不超过3家。我们一次拿下6台,这标志着我国核电仪控系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告诉记者,公司自1993年起就涉足核电仪控系统领域,目前已拥有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仪控系统。同时还研发了核电站专用仪控产品,应用在巴基斯坦恰希玛、秦山一期、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大亚湾、岭澳、田湾等多个核电站和清华大学核研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多座试验堆,涉及压水堆、实验快堆、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堆型。截至2006年12月,公司共签订核电仪控项目44个,业绩覆盖国内所有在建及在役核电站,获得五项国家及部级奖励。 除核电外,和利时公司在火电控制系统领域也取得了突破。王常力介绍,锦界煤电一体化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煤电一体化”项目,锦界电厂规划容量为6×60万千瓦,其中一、二期建设规模4×60万千瓦,全部应用和利时公司研发的DCS控制系统。今年4月30日,该项目的4×60万千瓦火电机组2号机顺利通过了168小时试运行。 “这套系统可实现机、炉、电等全方位控制,工作人员只用坐在主控室里就能进行全部操作。”他表示,电力重大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掌握,国产DCS控制系统在60万千瓦及以上大机组上得到应用尚属首次。 在5月10日召开的项目技术评审会上,专家一致认为:系统安全可靠,监控层软件功能丰富、界面友好,并成功实现了自动发电控制功能,满足了60万千瓦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该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先拔头筹 “从2000年北京13号线项目开始,公司就在全国率先提出综合监控系统概念。”王常力说。 2000年,和利时公司在北京地铁13号线的自动化综合控制系统竞标中脱颖而出,并出色地完成了“北京城市铁路建设工程西直门———东直门线供电、环控及防灾报警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工程。王常力对记者说:“有时间你可以去西直门地铁站的主控室看看,通过一面大屏幕,可以掌握整个地铁线所有实时信息。” 随着近几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和利时公司先后取得了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大部分市场,包括北京地铁10号线、13号线、奥运支线,深圳地铁1号线、1号延长线、4号线,广州地铁的3、4、5号线等。公司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自动化系统,已在城市轨道交通监控系统领域中替代进口,成为国内地铁自动化用户的首选。该系统的推出解决了系统引进技术滞后的问题,可为每条地铁线路节约投资1/3以上。 今年4月实施的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牵动着亿万人民,对此王常力自豪地说:“这里面,我们也出了一份力。” 他介绍,和利时公司在第六次大提速中承担了列控系统的技术引进与国产化任务。“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研发符合CTCS标准的200公里/小时动车组车载列控设备,我们承担了ATP车载列控系统的STM(地面连接信息显示接收系统)和DMI(显示单元)两个部件的开发任务。同时还与法国公司合作研制了地面电子单元LEU。这两个产品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了国产化。此外我们还完成了地面列控中心的研发,这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他告诉记者,北京、济南、上海、南昌、广州、武汉、西安等8个路局的CRH1、CRH2型动车组上都使用了公司的车载列控设备,今年年底即将投入使用的CRH5型动车组也将部分采用公司的车载列控设备。公司的地面列控中心和地面电子单元LEU在京沪线、京哈线、浙赣线、广深线4条干线都得到了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具有分散控制、集中操作的特点,可以说是工业企业的中枢神经。”王常力表示,我国的工业已具备一定基础,但目前还缺少国产“神经”。“下一步,我们不仅要加强国产化,更要实现自主化,在自动化领域成就更多‘中国创造,世界品质’。” 科技日报
|
|
在线联系该厂商: |
关于“和利时:锻造工业的中枢神经”,我有如下需求或意向: |
|
|